泥浆处理机

大庆油田:“双超”“双降”何以实现

大庆油田:“双超”“双降”何以实现

来源:火狐体育最新官网入口首页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4-19 00:20:28

防控疫情、应对低油价,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来袭,今年,黑龙
产品详情

  防控疫情、应对低油价,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来袭,今年,黑龙江大庆油田生产经营遇到重重困难,大庆石油人更深刻体会了“举步维艰”的沉重。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从来都是在压力和挑战中前进的,也一定能继续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前进。”面临困难和挑战,大庆油田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应对低油价,持续改革创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推动油田高质量振兴发展。

  前8个月,国内外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比计划超产23.55万吨和0.75亿立方米,实现油气产量“双超”;油气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分别下降2.5%和2.8%,实现成本“双降”。

  9月3日下午,台风“美莎克”来势汹汹,携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大狂风、最雨在大庆地区肆意横行。4日凌晨4点30分,采油一厂一矿112采油队聚中115转油放水站受台风影响导致双电源停电,值班员工立即打电话向队长于立志汇报情况。

  “双电源停电?我这就赶过去!”于立志带着副队长高宇、彭博顶风冒雨赶到站上,启动极端天气应急预案,与站内值班员工共同做紧急处理。矿维修队值班电工也赶到现场,做好应急准备。

  有了队干部当后盾,值班员工更加冷静沉着,快速倒通应急流程,实时监控液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电源停电妥当处置,直至4日早上8:00电路回到正常状态,全队没停一口井,将产量损失降到了最低。

  作为大庆油田产量“压舱石”,采油一厂今年为了抢回因疫情影响而减少的产量,加紧组织措施上产,集中进行作业施工,高峰期时,有200多支作业队同时施工,目前各项措施工作量已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截至8月底,已完成产量415.66万吨,超计划1.88万吨。

  油是安身立命之本,气是未来发展希望,油气并举才能筑牢大庆油田振兴发展根基。作为天然气生产单位,采气分公司今年成功投产气井3口,累计产气3039万立方米,为完成产量任务增添了新动力。

  勘探是油气生产的“龙头”。今年,大庆油田持续深入常规油一体化精细勘探,有24口井日产油达到10吨以上,进一步夯实了效益增储建产基础;致密油等勘探取得多项新进展。上半年,石油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等指标均超计划运行。

  新212-斜82井是采油九厂今年已措施挖潜的一口油井。从以往经验看,压裂规模越大,增油效果越好,但投入成本高;从效益方面出发,这种设计并不完美。既要产量又要降成本,给技术人员出了一道难题。

  采油九厂地质大队开发一组组长李阳阳和同事综合125口井数据,模拟压裂、增油与效益的关系曲线,寻找最佳效益增油点。经过反复精密测算,他们将新212-斜82井的3个层分成3个主体,分别进行精准设计。现在,这口井压后日增油2吨,已累积增油311吨,预计投入产出比达到1:2.8。

  面对国际油价的“大幅跳水”,大庆油田吹响了应对低油价的“号角”,积极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打响了精准开发攻坚战、降本节支攻坚战、结构调整攻坚战等“六大攻坚战”,全方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公司机关到基层站队,从生产一线到市场前沿,从国内到海外,我们制定了65项具体分解方案,全面打响提质增效攻坚战。”大庆油田公司财务资产部副主任谢朝辉说。

  采油二厂第三作业区创新构建多元跨界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增井、增站、不增人;采油三厂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上有保有压,把钱用在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创业集团华谊实业公司把市场作为检验提质增效成效的战场,开发了移动式能源供应装置,扩大市场、稳定用户。

  提质增效举措“全面开花”,让保证油气生产和控制成本投资从相互矛盾转换到最佳平衡状态。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数字化优势得到了凸显。大庆油田持续发力建设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

  采油六厂喇十七注水污水变电站,是一个只有设备运转、却无一人值守的站库,员工在中控室就能对站内55台设备、239项生产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操控。

  9月21日,采油六厂喇十七注水污水变电站屏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站内两个500立方米缓冲罐液位逐渐升高,中控室员工薛悦一边轻点鼠标、按住操作界面上的关闭阀门按钮,一边观察着屏幕上喇二联来水流量和干线来水流量数值。而此时,2.8公里之外,前线缓冲罐内的电子阀门在控制下正逐渐关小、进水量降低,待流量下降至所需数值,她松开鼠标,缓冲罐液位就调整到了合理状态。

  目前,大庆油田70.8%的大型站场、95%的老区变电站实现集中监控、无人值守,数字化促进了劳动组织方式变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效能。

  在改革上发力,在创新上聚焦,大庆油田突破固有模式,探索新思路、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激发高水平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打通全产业链,探索绿色增油新思路。大庆油田持续推进二氧化碳驱产业化发展,实现了二氧化碳气源“产购销”一体化。天然气分公司利用在气加工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托管了海拉尔油田苏六二氧化碳液化站等地的气源生产,解决了因其工艺复杂性带来的安全生产难题,为二氧化碳驱产油完成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储气库是集季节调峰、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也是大庆油田着眼百年油田建设的新兴业务。大庆油田按照“建设一批、评价一批、筛选一批”的总体思路,四站储气库、升平储气库、羊草和龙南储气库的建设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升平储气库两口先导试验井已投产,正力争早日建成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储备基地和协调枢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史,我们显而易见,智能化革新慢慢的变成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指出“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而催生”。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逐步扩大合作。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度的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AI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AI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